必一体育注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,家政服务规范化、品牌化,对消费者来说是服务质量的保障,对从业者来说,则是收入的保证。家政服务市场规范有序,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、形成竞争,为消费者的幸福生活“加码”。
小切口,大民生。家政服务看似事小,却事关千家万户福祉。近日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明确提出,在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方面,培育大众餐饮和家政服务优质服务品牌。无独有偶,市场监管总局(标准委)、民政部、商务部联合印发的《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》,也对近3年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。
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,很多上班族无暇做饭、整理家务,若遇上“一老一小”需要照护,生活就可能“一地鸡毛”。可以说,家政服务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“必选项”。但从现实来看,能放心用、水平高的家政服务员不好找,碰到的槽点、痛点倒是不少。
比如,高薪聘请的保姆,却只顾着玩儿手机,孩子摔倒都无动于衷;花中介费找的家政服务员,家电不会用、家务干不好;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干活不错的,得“捧着”“哄着”甚至“供着”,工资之外还要给红包。
为什么找个靠谱的家政服务员那么难呢?一方面,是因为家政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。观念层面上,不少人觉得从事家政服务业“不够体面”,年轻人的从业意愿较低。行业层面上,一些中介公司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招聘和培训机制,甚至有公司为了赚取中介费,对从业者完全不设门槛,只要有身份证就能上岗,这导致部分家政服务员技能低,服务纠纷不断。门槛低、管理差,自然就没有高品质服务。
另一方面,还有家政服务业“小、散、乱”,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。与生产性服务业不同,家政服务业是一个交付性非常强的行业,需要从业者向消费者提供面对面的专业服务,服务水平高低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。比如,客户不满意的原因,有的是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不高,有的则是雇主歧视家政服务人员。
家政服务关系千家万户,既是朝阳产业,也是爱心工程。未来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、老龄化程度加深、“三孩”家庭更加普遍等,家政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。为此,亟需打破阻碍家政行业良性发展的一道道“关卡”,推动行业朝着规范化、职业化、品牌化的方向发展。
家政服务规范化、品牌化,对消费者来说是服务质量的保障,让找“好阿姨”不再“只能凭运气”;对从业者来说,则是收入的保证,让高技能获得高回报。不过客观来看,目前在行业内广受认可、知名度较高的家政劳务品牌并不多。因此,应尽快完善行业标准,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,扩大家政培训规模,支持家政劳务输出基础较好、发展家政服务业意愿较强的地方建设和培育家政劳务品牌。
整体来说,目前家政服务行业的收入不算低,但行业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。因此,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,畅通职业发展通道,消除从业者的后顾之忧。只有让家政服务人员得到更多尊重,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者进入这个行业。
当然,行业虚假宣传、资质存疑等乱象也亟待整治。家政服务市场规范有序,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、形成竞争,为消费者的幸福生活“加码”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